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烈日炙烤,不少地方气温更是高达44℃,网友们纷纷大呼受不了。这样的气温下,在户外活动的人很容易就中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暑”的话题吧。
1、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2、哪些情况下人容易中暑?
大气温度>32℃、湿度>60%、对高热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人们容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而无空调时,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中暑。
3、中暑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这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以交叉重叠。
(1)热痉挛
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后出现头痛、头晕和肢体、腹壁肌群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有时腹痛与急腹症表现相似,数分钟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无神志障碍。热痉挛也可能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不会出现神志障碍。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
(3) 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急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核心体温高于40℃,皮肤干热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谵妄、惊厥、昏迷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热射病可分为非劳力性热射病与劳力性热射病,非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或并发其他疾病者;劳力性热射病则是由个体运动产热增加,而散热能力受损所致,多发生在年轻的健康人群。
4、中暑后如何处理?
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迅速降温决定患者的预后。对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而言,有“黄金半小时”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半小时内为劳力性热射病患者降低体温可以获得十分好的治疗效果。
适合基层医院的降温治疗方法主要有:
(1)体外降温
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
无虚脱患者,目前迅速降温的金标准是冷水浸浴或冰水浸浴,也就是将患者除头外的身体尽可能多地浸入1.7~14.0℃冷水中,并且不停地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这种方法能在20分钟内将体温从43.3℃降到40.0℃。
对虚脱的人,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或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
体温降至39℃时,停止降温。
(2)药物降温
热射病患者应用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盐治疗无效,而且可能有害。迅速降温出现寒颤的人,要用生理盐水500ml加氯丙嗪25~50mg静脉滴注,同时要监测血压。
中!暑!危!害!大!
热射病的病死率为20%~70%,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更是高达80%。
但是,如果能在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直肠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会发生死亡。
由此可见,我们医生朋友熟练掌握中暑的救治知识很有必要。而且,很多基层老百姓都会在高温酷暑时还在户外劳作,难免发生中暑,这时就需要我们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了。酷暑来临,向依然在高温下工作的劳动者致敬!
